新闻稿

瞭望智库刊文 | 数据中心这个“新基建”底座,要怎么建?我们和资深专家聊了聊

日期:2020年05月08日

以下文章转载自"瞭望智库"微信公众号,记者李瑶

“新基建”火了。

今年3月以来,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及“新基建”,再加上疫情期间助力抗疫及复工复产所展现出的巨大价值,这一全新但却已积累一定根基的概念,一炮而红。

“新基建”建什么?哪些是重点?怎么推进?围绕“新基建”的相关问题,社会各界有共识,也多有争议。但不管是决策层的表述,还是各领域专家的观点,都有一个极为认可的建设领域——数据中心。

传统意义上,数据中心是存放计算、存储及网络设备的机房场所,而在“新基建”的新背景下,数据中心是否也会展现出新内涵,迎来新的发展契机?

带着疑问,我们和万国数据董事长兼CEO黄伟聊了聊,他创立的万国数据深耕数据中心行业近20年,对数据中心这一产业的现状和格局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。

在他看来,作为国家层面认可的“新基建”重要内容之一,更多体现为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,成为支撑“新基建”发展的重要底座。

“‘新基建’的到来有助于行业内外重新认识并正视数据中心的属性和价值,它的技术路径、业务模式、支撑政策都有望迎来突破性创新。”黄伟说。


1、“新基建”的底座

从全球产业发展角度看,数据中心诞生于互联网早期,最初以“机房”的形态及意义存在。但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愈加重视,数据中心的概念逐步被提出并加以丰富。

早期的数据中心大多由美国运营商建立,用以服务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网络连接需求。但随着互联网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,数据中心从一个跟网络捆绑的依附品,逐步形成独立的业态,并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。

尤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,各类移动化智能化应用对计算、存储的能力需求大幅提升,进一步带动了数据中心这一底层技术的发展。

当前我国的国情则为数据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定了基调。

我国整体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,数字经济强势崛起,改变着人们的生产、生活和消费行为,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加之新冠肺炎影响,一些互联网服务模式更多应用到教育、医疗、零售等社会生产、生活的方方面面,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这一背景下,在传统基建的基础上,以5G、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为“新基建”重要内涵之一,所涉及领域也成为新经济重要增长点。

黄伟认为,作为数据枢纽和应用载体的数据中心,这时候也不再是“机房”或单一的商业形态,而是演变为承载着各行各业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保障,搭建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前提,发挥出数字经济“基石”与“引擎”的作用。

我国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,这些地区人口以及互联网用户密度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,互联网用户密度最大,大型互联网、云计算、科技创新类企业、政企用户数远远领先其他地区,对数字经济的贡献也更大,因此是我国数据中心业务需求最旺盛的区域。根据《2018年中国IDC行业市场分析报告》,从全国范围来看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资源最为集中,其上架率达到60%-70%。

“虽然这些区域的数据中心上架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,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,供需缺口仍有扩大的趋势。在成都等中西部地区,由于经济基础好、年轻人基数大、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多,数据中心产业也在快速扩张。因此,加大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基建投资,挖掘数字经济深度、延展数字经济长度,十分必要。”黄伟说。

在他看来,数字化、智能化是未来全球发展趋势,这一过程将不断催生新的经济模式和应用,如果将5G技术看作“发动机”,那么,数据中心就相当于“车轮”。

也就是说,没有数据中心这一承载载体来当底座,就无法形成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闭环,“新基建”就会出现缺失,进而不利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
 2、数据中心专业门槛高

近年来,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之下,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相当迅速,相应的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。

从全球建设情况来看,除了起步早、积累长的欧美市场,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,正在成为数据中心产业的新亮点。

相关数据显示,2019年,中国数据中心的数量超过7万个,占全球数据中心规模的23%左右,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架,在用IDC数据中心数量2213个。

虽然规模已经达到一定量级,但在建设和发展质量上,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,仍有一定差距,在一些领域和地方,还存在不少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的乱象。

黄伟认为,这其中原因很多,其中最重要一个,是很多带着资源进来的参赛者并没有意识到,数据中心产业不是一个谁都能做领域,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高门槛。

结合已有的数据中心建设经验,黄伟认为,数据中心产业主要有以下三大门槛:

其一,资本门槛。

数据中心属于重资产行业,投资回报周期长,考虑到数据中心的建设效率、成本以及针对客户的定价能力,单体数据中心真正实现盈亏平衡,需要8到10年时间。

如果再考虑到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后会不断发生折旧,若没有持续的资本支持投入,很多数据中心往往会因现金流滞后而中途“流产”。

其二,技术门槛。

数据中心是一项15到20年的周期项目,在布局设计之初,就必须预判未来20年的技术趋势,预留未来技术升级的空间。

这一方面因为一旦设计好的数据中心投入使用,就很难将固化的设计架构再做调整改造;另一方面,数据中心的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,比如基于AI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的企业对数据中心的产品规格有不同的诉求。

所以,新参与者在数据中心建设之初就必须考虑到,在计算密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各项新技术的灵活调整空间,兼顾技术及设计的通用性和变化性,精准对接各类客户需求。

其三,运营门槛。

数据中心的运营门槛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,能否保持数据中心常年可靠和高效运营是一项重大挑战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:“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个很长的产业链,包括服务器、路由器、交换机、光模块,还有电源、软件、网络、机房。对于产业链来说,更重要的是集成运维,以及‘云服务商’和解决方案。”

也就是说,建一个数据中心容易,运营一个数据中心难。以金融机构为例,一旦数据中心出现问题,不仅会影响千万企业的正常运转,更会危害整个金融服务生态,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。

黄伟认为,考虑到数字化转型已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,稳定高效的数据中心运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强需求。而要保持可靠的运营服务,除了7x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服务,更需要投资、使用大量运营工具,用数字化、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。


 3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

机遇与门槛当前,过往一窝蜂盲目上马、重复投资的教训自然不可取。那么在利用好“数据中心”这一底座加快“新基建”进程同时,到底应该如何避免新一轮资源浪费?

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,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建设数据中心,尤其是大型数据中心。

黄伟提醒,各地方政府及企业在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选址上,必须考虑两方面因素,一是客户中长线的应用需求是否能够支撑数据中心的建设,二是必须跟随技术趋势的变化。

其次,数据中心不能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观念发展,而应持“产品打造”理念来建设。

在黄伟看来,这主要是因为在“新基建”牵引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,5G、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的系统部署会越来越多,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也更加呈现多样化,数据中心只有遵循产品定位,才能更贴合市场应用需求,避免建成后因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。术业有专攻,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。

“万国数据就是把数据中心当作产品来看待。”黄伟说,“如今数据中心产业正面临全面升级优化的挑战,新基建对数据中心的承载规模、安全可靠、云网连接能力、节能环保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,必须不断从IT架构和技术的演变中洞察新的技术趋势。”

资料显示,万国数据成立于2001年,以金融系统灾备服务起家,2008年起自建数据中心并重点服务头部互联网平台,拥有19年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托管及管理服务经验,一直以来为高标准客户提供专业且丰富的服务,满足国内大型客户对于外包数据中心服务的高标准要求,如今已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。

“万国数据根植于中国,中国是全球数据中心产业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市场,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将面临客户需求、人才管理等不同挑战,也希望赋能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”黄伟说,近两年万国数据已借助供应链优势和规模优势,逐步把自己的能力产品化,并尝试以轻资产模式,将能力开放给更多愿意参与“新基建”尤其是投身数据中心行业的企业,与各路合作伙伴以多样化的方式在资金资源、土地电力、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灵活合作。


4、为“马拉松”提供政策扶持

数据中心建设在一个个具体的城市,要想在数据中心建设这一“新基建”上,充分发挥像万国数据这样的民营企业的专业能力、创新力和市场应变能力,政府除了要做好方向引导,更要帮助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,“对于‘新基建’所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电力消费,要能够在价格、供给、直供、增容等方面给予支持,土地的政策也需要做相应调整,支持一些5G基站或数据中心等的建设。”

“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理论上比美国等国家更高,这意味着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规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激发。”黄伟说,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面临的不仅有想象力巨大的国内市场,还有更具挑战性但同时蕴藏更大机会的海外市场。

在“新基建”的国家战略推动下,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将衍生更多在技术、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创新,这个市场中专业、专注的龙头企业会脱颖而出,迎来规模增长和飞速发展。

来源:“瞭望智库”微信公众号2020年4月30日文章,记者李瑶。点击此处查看原文《数据中心这个“新基建”底座,要怎么建?我们和资深专家聊了聊》